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车 辚(1969-),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经济技术史。 胡昊苏(198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

车 辚(1969-),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经济技术史。

胡昊苏(198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江大河治理、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经历了不少挫折,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

一、大江大河治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治水管水问题,历朝历代统治者莫不把兴修水利作为一件兴国兴民的大事来抓。近代以来,晚清朝廷、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朝政腐败、政治衰朽,政府几乎没有能力治理大江大河、兴修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全国范围内的水利灌溉设施严重衰败老化。农村的水土保持、山林涵养、管水治水主要依赖传统习俗和宗法制度架构下的民间自组织协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对于大江大河治理非常重视,淮河、黄河、长江都成立了水利委员会,统筹全流域治理规划、水土保持、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水库建设、水电开发、防洪泄洪等相关事宜。

1950年8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向周恩来转报中共苏北区委对治淮的意见的电报,电报第三项内容大意为:今年导淮对于苏北困难较大,要动员苏北党政军民全部力量,全年工作方针要重新调整,治淮技术上、人力组织上、思想动员上及河床搬家,及其他物资条件准备等均感仓促,对下年农业生产会有很大影响。毛泽东就此电报向周恩来发了《关于导淮问题的批语》,包含这一批语在内,1950年7月至9月间,毛泽东就根治淮河问题作了四次批语。这些批语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淮河治理要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第二,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第三,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第四,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1〕355-357。这是目前看到的毛泽东关于大江大河治理的最早批语。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人口密集、水网纵横,淮河水患影响全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要根治淮河水患需要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这需要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毛泽东指出三省党委要将治淮作为当时工作计划的中心,体现了党中央对大江大河治理的高度重视。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家层面关于江河治理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了淮河治理的基本方针是“蓄泄兼筹”〔1〕426。此后,政务院决定以淮河水利工程总局为基础成立治淮委员会,统一领导苏、皖、豫三省的治淮工作。经过一年的治淮工作,淮河流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51年9月24日,曾希圣以治淮委员会副主任的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从来无法控制的洪水,在一定限度内已经开始被我们掌握了。淮河流域今年已获空前的丰收”〔2〕84。治淮工程总量“包括修筑堤防二千一百九十一公里,疏浚河道八百六十一公里,水库三处已经动工,其中一处已经完成,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十二处,大小闸坝涵洞九十二座,都已按期完成,前后动员民工二百二十余万人”〔2〕84。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工程量,在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淮河治理工程。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关于水利建设的部署主要包括:继续根治淮河;开始进行黄河的根治和综合开发的工作,着手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巩固长江堤防;积极进行海河水系的流域规划;进行辽河的流域规划,修建浑河大伙房水库〔3〕492-493。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这一规划的核心是三门峡和刘家峡两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勘测设计和建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在本次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黄河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一条灾害性的河流。它的灾害主要是水灾”〔4〕5。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加固黄河堤岸,在山东东平湖两侧、河南长垣到山东寿张的黄河大堤和大堤北面的金堤之间建立滞洪区、溢洪堰,扭转了黄河近百年间几乎每年决口的险恶局面。邓子恢指出,“黄河流域由于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损害。这些损害在解放以后虽然有了减轻,但是由于人民政府在短期间还不可能对黄河流域实施大规模的有系统的改造自然条件的计划,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还是遭到一些特殊的困难”〔4〕11。邓子恢的报告提出了控制黄河的水和泥沙、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基本方法,即“从高原到山沟,从支流到干流,节节蓄水,分段拦泥,尽一切可能把河水用在工业、农业和运输业上,把黄土和雨水留在农田上”〔4〕17。节节蓄水需要建设梯级水库和水电站,留住黄土和雨水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这里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需要国家的大量投资,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需要政府和人民、工人和农民的通力合作。因此,采取这种方法在过去的时代是不可能的”〔4〕17。这种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通过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水库、水电站、植树造林等)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造,只有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才能够得到实施。但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工生态系统在实现某些特定功能(如蓄水、防洪、灌溉、发电)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损害。如水库的修建一般是在丘陵山溪的峡口处筑一道拦水坝,堵住原来的水道,把水拦蓄在里面,这必然造成水位上升,淹没部分丘陵山地,改变周边环境的地质结构、生物结构,甚至造成某些生物物种的灭绝,而水库的淤泥、淤沙又会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党中央很早就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梯级电站建设上是比较慎重的。1957年8月20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重申,水利工作要有综合计划,要有全面设想和安排,要和防洪、水土保持、排涝等结合起来〔5〕411-412。尽管这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及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还是在黄河治理上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失误,导致部分黄河梯级水库规划建设时没有重视泥沙淤积的问题,三门峡水库建成7年后已淤掉库容的44%,而盐锅峡和青铜峡的水库淤损更为严重。后来三门峡水库改建后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即汛期降低水库水位、敞泄排沙,汛后抬高水位、蓄积清水,但这种解决方式降低了水库的防洪能力,使其综合治理的实际效果有所折扣。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网址: http://www.dsbczz.cn/qikandaodu/2020/0731/436.html



上一篇:学好党史新中国史 自觉守初心担使命
下一篇:用党史“讲”好党性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党史博采(理论版)投稿 | 党史博采(理论版)编辑部| 党史博采(理论版)版面费 | 党史博采(理论版)论文发表 | 党史博采(理论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党史博采(理论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