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论“杂文味”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92年第1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1月No.1.1992JOURNALOFHANGZHOUNORMALCOLLEGEJan.1992论“杂文赵振汉味"杂文这朵文学园圃中的花,她的品系是纷繁驳杂的。但不管哪一种,都应具备一个重要的
1992年第1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1月No.1.1992JOURNALOFHANGZHOUNORMALCOLLEGEJan.1992论“杂文赵振汉味"杂文这朵文学园圃中的花,她的品系是纷繁驳杂的。但不管哪一种,都应具备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那就是散发着浓郁的“杂文味”。而当前报章杂志上刊载的杂文,优秀的、打有地道杂文印记的固然不少;但盂以“杂文”,而实际上是患有严重贫血症——缺少“杂文味”的“病儿”,也比比皆是。有人作打油诗云:名日杂文味却淡,恰似绍酒把水渗,今日何寻“鲁迅风”?还须心血注笔端。这样的写照,确是一针见血的。当然,要使杂文充溢着“杂文味”,不是件容易的事,是“须心血注笔端”的。那么,怎样用心血去“灌注”呢?第一,行文要“曲刀中探奇。“曲”,是作文之一大秘诀。杂文虽短小精悍,但要使其有“味”,仍离不开这一迂回战术。当然,杂文之“曲”,与其他文章的“曲”,不完全相同。依笔者之见,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意:一是用语的隐曲。杂文,作为战斗的“匕首"和“投枪”,该淋漓之处当然要说得痛快,但在某种情况下,用语还是以不直露为好。何况,杂文幽默讽刺的“风味”,往往是在隐曲中“大放毫光”的。据艺术史载,俄国沙皇曾下令召见诗人谢甫琴科。沙皇对他的昂首挺立,感到很气愤,叱斥说:“你见到皇帝为何不低头鞠躬?"这时,诗人如果直说“我不愿意奉承”这一类的话,就会遭到厄运。但聪慧的谢甫琴科,此时运用了隐曲的“杂文”语言说:“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低头哈腰,你怎么能看清我呢?"①这一机巧的回敬,既不失礼仪,又软中有硬,棉中藏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至于杂文大师鲁迅,更是把这种“隐曲之笔”,用到了维妙维肖的境界,甚至在他的散文中也是如此。他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对反动政府杀害青年学生的罪恶行径,明明是愤怒填膺,但在运笔敷墨之时,却又转了一个“弯”,隐曲地说:“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正是这种“礼赞”声中藏刀锋的笔调,才气势磅礴,酣淋尽致,一举击中了敌人的脏腑。二是“咫尺兴波”。一些观点加例子的“杂感”文,之所以缺乏力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曲”趣。当然,杂文要做到曲尽其妙,难度较大,但有难度,不等于说不能做到。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然即短至绝旬,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问短篇所尚,日:‘咫尺应须论万里’”。可见,只要功夫到家,还是可以做到“咫幅万里”、“尺水兴波"的。被称之为“短章圣手”的韩愈,他写的《送董邵南序》,虽只有一百多宇,但行文第1期赵振汉:论“杂文味”127仍然起伏翻腾,曲折有致。文中的董邵南,因屡试不中,想去燕赵试展自己的宏图。对他的这个意愿,作者是持勉励态度的。但当时燕赵三镇,已背叛朝廷,成为独立王国,因此对董的前往,又劝他持谨慎态度。文至最后,又殷殷致意,要他劝说“燕赵义_上”归顺唐朝,真是娓娓道来,迂回迷离,如入九曲迷宫。可见,“尺幅’’是可以尽展“万里”的。至于在当代杂文中,秦牧的《鬣狗的风格》,更是为我们树立了范例。这篇杂文的主旨,是提醒人们要警惕“四人帮”的余党;但作者道来,却是以“鬣狗”入题,指出这是一种“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去”的猥琐动物。行文至此,倘若是一个拙劣的杂文作者;就可能会亮出题旨一一与揭批“四人帮”挂上钩。这样的杂文,当然也就失去了摇曳多姿的趣味。而秦牧只是把这一层意思,当作文章的第一次“兴波”。接下去是妙笔一荡,讲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一篇小说中的故事:一条船因机器坏了在茫茫大海上漂浮着。船上的一切东西都已吃尽。这时,船上出现了四种人:(1)凶恶的人。主张杀人充饥,(2)善良的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人;(3)被杀的弱者;(4)狡猾的人。他们自己决不动刀去杀人。但他们渴望凶恶的人杀人成功。这样,他们也可分享一点人肉和人血。以后,这只孤船被搭救了。这时,第一种人和第四种人,突然收起了那副凶相和谗相,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文明人”了。这是文章的第二次“兴波"。最后,作者才联系到“四人帮”的余党和亲信,完成了最终的一次“兴波”。这篇文章之所以充盈着“杂文味”,其奥秘,正因为在短小的篇幅中,做到了咫尺兴波,曲径通幽,曲中藏妙。第二,谈吐要谐趣横生。战斗声中见谐趣,嘻笑怒骂皆文章,才能盈蓄浓郁的“杂文味”。对此,鲁迅先生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曾这样说:“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②一篇杂文,倘若只是正襟危坐地论道说理,就会严肃有余而谐趣不足。这样,读者就会因失去“杂文的本色”而大倒脾胃。可见,“杂文味”应在“谐趣”中去运墨走笔:其一,要笔藏幽默。幽默,决不是卖弄关子或粗俗无聊的插科打诨,而是杂文作者才智横溢的表露。“幽默”,原是英文“Humour”的译音。《幽默术》一书对它作这样的解释:“幽默是能力的闪光,它综合地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能力、气质、心境等等,使语言形象独具魅力。"③要使杂文读来忍俊不禁,谐趣横生,少不了运用幽默的语言。当然,幽默与讽刺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幽默中常常寓有讽刺,讽刺中也常常带有幽默。鲁迅先生的一些杂文,为了揭露旧中国的病态、黑暗、愚昧、落后,非常善于运用这种具有喜剧意味的笔触去加以展示。当社会上一度沉渣泛起,大刮复古风时,鲁迅把他们称诵的封建糟粕,叫作“无名肿毒”,并谐趣地运笔说:这些东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他对旧时代的书报检查官的讽刺,更是维妙维肖:“检查官中确有些摩登女郎,彼女流辈,对我的文章不懂就动手,删得叫人不舒服。高明的勇士,一刀便击中要害……。我被女流辈手持小刀,对着背上或屁股的皮肤上乱刺,流着血,样子也难看,但被刺着不易于倒下。”④这种令人发笑的幽默笔调,使杂文散发出浓烈的特有气息。在今天的杂文中,不少作者也刻意追求这种风范。《杂文报》曾刊载了一篇题为《读诗新发现》的短文⑤,对某些现代派诗人提出的所谓“诗句越长越好’’的奇谈怪论,作了这样幽默的“引用”:“故乡啊!我的思念我的欢乐和哀愁我的童年的脚印洒遍你那山山水水脚印里盛着千串万串红蓝黄128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__--_--._I_.-.__._..__--_____-___-_n--_n___,-。__-I____‘__。_--..---.-●---●。-●__-。._●-。_。_ll_.___I--_-.●-__l__·_-‘It__-__-‘--·___———-_-一 j绿青橙紫的回忆和屋前大树下堆放着无穷无尽的奶奶被夜露打湿了的故事令人终生难忘的可爱的故乡呵。”这行八十多字的“诗句”,竟然没有一个逗点,读后不把人憋得脸红脖子粗才怪呢。显而易见,这样的讽刺和幽默渗透其间,“杂文味"也就油然而生了。其二,要妙语联珠。歌德说:“妙语中盈有机趣,盈有风味。”@谈吐中,不时穿插一些妙语,才有艺术感诉力。据史载,蜀中才子司马相得高官后,对前妻卓文君有休弃之意。为此,他在信中故意给妻子出了一个难题,要她就信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立即回一封信。卓文君看了此“信”,悲愤交加。但她才思敏捷,运用了一系列如珠的妙语,机巧地回答了他丈夫信中的“难题”: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挫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作女来我作男!⑦这虽是一封书信,但从其妙语联珠的语言角度看,完全有资格称之为“杂文笔法”。当然,杂文作品中的“妙语",除了用正语、倒语、蕴含语之外,还可以运用“反语"。林默涵在解放前,曾写了一篇题为《讽刺与歌德》的杂文,对反动头子张道藩强令作家“不写黑暗,专写光明”的谬论,作了极妙的“反语”讽刺:可是,他们的“光明"在哪里呢?找一找看吧。。不错,“光明”是有的。在老爷们的仓库里,金予在发光;在太太们的颈项上,宝石在发光;在刽子手的刑场上,屠刀在闪烁;在美国老子那里领来的火箭炮,也正在喷射着惊人的光芒。这就是他们给中国老百姓制造的“光明",在这个“光明”的照耀下,中国老百姓只好一排排的倒下去,何等伟大的“光明”啊!这样的“反语",确是机妙无穷。它犹如对群丑的怒骂鞭挞,对英灵的抚慰礼赞,真是妙不可言,余趣萦回。其三,要勾勒画像。鲁迅认为,杂文除了披挂上阵之外,还要给人以愉快和休息。而漫画式地勾勒被鞭挞者的形象,能有效地使读者在趣味中获得愉悦感。这种愉悦,有的是因画面生动而令人陶醉,有的则因击中了生活中的“不悦现象”而令人痛快不已。且看《杂文报》刊载《五好病人》的画像:·甲:听说你被评上“五好病人"了,你能说说“五好病人”的评比条件吗?乙:行,“五好病人”的评比条件是:一、护士发脾气,要笑脸相迎;二、不按时送药,要耐心等待;三、打针太痛,要意志坚强;四、病房寒冷,要自我克服;五、被褥肮脏,要甘心忍受。这样的画像,是非常传神的。那犀利的笔触,那幽默的讥讽,那对细部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处不散发着杂文特有的“辣味",看后,令人拍案叫绝。第三,知识要博采众家。第1期赵振汉:论“杂文味’’杂文的“杂味’’,是建构在博采众家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只要一打开优秀的杂文集,这种“杂味刀就会迎面扑来。马南邮的《燕山夜话》,全书一百五十多篇杂文,山川人物,古今中外,天南海北,花鸟虫鱼,无所不谈,涉笔成趣。之所以有这样的“杂味",这当然是和作者善于博采众家知识分不开的。这里,特别要强调以下两点:其一,杂文作者首先应该是“杂家”。杂家,在我国古代并不重视。《汉书》把“杂家一列为“九流之末”。杜甫诗云:“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正是对“杂家"(歧p厂。‘文先生)被冷落的生动写照。其实,这都是迂腐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杂家"比“专门家”的难度更大。马南部在《欢迎杂家》一文中指出:“专门的学问虽然不容易掌握,但是只要有相当的条件,在短时间内,如果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就可能有些成就。而广博的知识,包括各种实际经验,则不是短时间所能得到的,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④杂文创作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许多初学写杂文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闪光的题目,创作激情也曾为之一时奔涌,但最后还是冷却下来——难以成篇。原因何在?答日:“下笔时‘杂’不起来。”换句话说,由于平时缺乏杂七杂八知识的积累,因而动笔时无法编织杂文的“知识之网"。有的杂文行家说,患知识贫血症的作者,是难以支撑起优秀的“杂文大厦”的。《燕山夜话》中有篇《一块瓦片》的杂文,仅一千多字,但运笔纵横,旁征博引,涉及到的知识可说是令人目不暇接:从《古史考》中的“夏世昆吾氏作屋瓦”谈起,讲到了历代帝王贵族宫殿中所用的琉璃瓦、铁瓦、铜瓦,甚至用银子、金子制瓦。“王居以金为甓,厨复银瓦",“月冷江清过腊时,玉阶金瓦雪澌澌”,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而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劳动人民只能用“石瓦”、“竹瓦”,有的甚至“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全文共引用史料十四种,引证了三国、南北朝、唐五代、宋、明、清各个朝代的史料、笔记、碑文、诗词中有关“瓦”的记载,真是追宗溯源,博采众家,使一篇短小的杂文,映现出广博的知识天地。其二,杂文的“杂"要笼于鲜明的主旨之中。杂文的“知识之网"是撒得很开的,似天马行空,如云星笼地,但这些“杂",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杂拉"。这里,应特别注意用典的“向心性刀。杂文作者在编织“知识之网”时,往往离不开用典。初学杂文写作的人,为显露文章的“杂味",往往“夹生"地用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夹生"用典,即是不顾题旨的需要,生!吞活剥地搬用典故。这与杂文用典的“向心性”是背道而驰的。优秀杂文的用典,应该与题旨的角度“心心相印”,相映成趣。鲁迅有篇杂文,为了鞭笞“吹捧”这一陋习,引用了《笑林广记》的一则记载,说某知县做生日,因“属鼠”,下属为捧承他,集资送了一只金老鼠。这个县官尝到甜头后,贪欲更大了,放风说,明年是老婆的生日,是属牛的,以便再得个“金牛"。接着作者点题说:“有贪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这样的用典,丝丝相扣,紧贴题意,实在是很高明的。第四,针砭要触及时弊。夏衍认为,杂文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⑨这就要求,杂文的笔触应该触及时弊,爱憎鲜明。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杂文味”。为此,应强调以下三方面:其一,论题要有针对性。鲁迅说,杂文这把“匕首"和“投枪”,总是有的放矢的,即要“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⑩《杂文报》曾刊登了一篇《告示的贬值》短文⑩,对当今一些“贬值”的“告示",作了深入的剖析。文中指出,某饭店游艺室的墙130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壁上,明明醒目地张贴着《严禁赌博》的告示,但赌徒们仍“照例手拿钞票,呼么喝六彻夜地赌,如入无人之境,,。还有,“在自由贸易市场,那些工商行政部门贴的禁止买卖票证的告示”,也“不过菜园子里的‘稻草人’,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至多只能吓唬一下鸟儿的作用……,甚至有的鸟儿还敢唧唧喳喳地到‘稻草人’身上拉屎。”这个“告示”贬值的论题,确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它击中了“某些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即他们行文也好,“告示”也好,目的是为了装装门面,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效果如何?他们就不甚关心了。其二,论辩要有尖锐性。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作为战斗的杂文,也应该有这样的“风格”,即揭示问题要尖锐,锋芒所向,正是论敌的致命点。著名杂文作家林放,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五年,写了一篇《江东子弟今犹在》@的杂文,尖锐地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十年造反"的一些作恶头目,有的变换手法,已打入了我们的党内,并窃居要职。这些“江东子弟",在十年之后,就会“卷土重来”。这个尖锐的问题,犹如警钟长鸣,既使这些“恶头目”惊恐万状,又使我们的同志惊悟猛醒。其三,老主题要寓以新意。真理是不怕重复的。有些老主题,如思想与修养,金钱与价值,时间与生命,理想与追求,个人与集体,勤奋与学习,党风与民风,恋爱与婚姻等等,都是杂文经常论及的题旨。如果老生常谈,套话连篇,杂文就谈不上“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击的手足”@,更无战斗风味可言。而从新角度、新材料、新语言入手,老主题才能焕发出新的青春。《文汇报》曾发表了一篇《不要浪费时间》⑩的杂文。这个题旨,可谓是“老掉牙"的了。但作者却谈锋不凡,引人入胜。文章从看越剧《西厢记》谈起,认为当年的张生与莺莺恋爱,要“去传柬,去琴挑,去跳墙,去害相思病”,这实在太浪费时问了。继而,是讲“香客”晨钟暮鼓,三跪九拜,也“在那里空抛了许多宝贵时间"。接着,又笔锋一转,谈了王蒙的一篇小说《说客盈门》,讲一个小厂的厂长按厂规处分了一个职工,因这个职工是县委书记的表侄,结果在十二天内,有一百九十九点五人次上门说情,其中厂长的大舅子竟与他磨蹭了二十一个多小时;还收到说情的电话三十三人次,说情信二十七封。这样的“关系学”,浪费了多少人的宝贵时间啊。当年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因受时代的局限,“空抛”了许多时间,还情有可原,而今天在“四化”的进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编织“关系网”,那就太不应该了。由于材料新,角度新,这个“老题目",犹如清风扑面,仍然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注释:①③元大非t《幽默术》,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②鲁迅t《两地书·三三》.④转引Ⅸ幽默术》第166页。⑤刊1985年11月5日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网址: http://www.dsbczz.cn/qikandaodu/2021/0128/576.html
上一篇:博采企划
下一篇:博采众长,辨析精深——张天健《唐诗答客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