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清诗简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气氛中,决不干扰它,最后一句是完成这幅画面,创造这种氛围的重要的—-笔。白莲种在高邮湖里,本是实景。现在王士祯安排她是在“门外”、在;“野风”中开着的,又正在月晓风
气氛中,决不干扰它,最后一句是完成这幅画面,创造这种氛围的重要的—-笔。白莲种在高邮湖里,本是实景。现在王士祯安排她是在“门外”、在;“野风”中开着的,又正在月晓风清的时候,她的芬芳高洁与无言的、寂寞的美正和祠内的翠羽明挡的贞女的形象相映照、相补充,这就显得更完美了。!·!.;袁枚诗写得跳脱活泼有生气√他的程诗中有人。。有热闹的人群,还有一位很有兴味的旁观者——诗人自己,他在诗中往往连那“淡淡的哀愁”亦不见,倒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试比较一下这写同一地方的不同的诗:!:!;·,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白沙亭下潮干尺,直送离心到秣陵。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真州绝句》)最好城河水二分,开窗终日鸟声闻,参天两岸树阴合,中有人家住绿云。都天会起赛神忙,儿女沿堤尽点香,绝似嫦娥颁令甲,一齐月色着衣裳。(袁枚《真州竹枝词》)可以看出王士祯主“神韵”,而袁枚则主“情趣”,各人着眼点不同,各有各的美点。同时也各有各的局限。可以说袁枚的诗和诗论可以补充王士祯之偏,同时也可与王士祯诗同为清代诗歌增添艺术特色。“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的《论诗》诗,简直可看成清诗要与历代诗歌争雄的一篇短小精悍的“独立宣言”,·后来在《瓯北诗话》中提出“挫笼参会自成一家”的见解可与之相补充。中期诗坛缺少宏大的歌声,这是时代使然。这些作家们有才情,有技巧,但他们缺少沸腾的生活,所以只能如此。他们绐诗歌艺术带来的新的东西到晚期被拄进了新生命也就一一焕发光采了。;龚自珍诗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他的作为当时最先进、最深刻的思想是通过极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实在不愧为“三百年间第一流”。政治抒情诗的作品,自屈原《离骚》以来,高手并不是很多的,以诗来写自己对重大的政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不是单纯议论式的,而是采用美的抒情的形式,这在词人中有辛弃疾,诗人中则有龚自珍,他们都表现得那么“肝肠似火,面目如花”。龚的前辈那位薄命诗人黄景仁也能运用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段,象这一首;“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是他在乾隆晚期预感到动乱将临(有“兵象”作)时的忧思。这种诗在黄集中不是很多的,到龚自珍诗里就相当普遍。而且与黄的不同则不只是感伤而已,他有自己新的追求,《秋心》可为范例:秋心如海复如潮,便有秋魂不可缙。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既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堕林梢。我所思兮在何处?胸中灵气欲成云,晔通碧汉无多暍土蚀寒花又此坟。某水某山迷姓字,一钗一佩断知闻。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合是君?龚诗是摆脱一切束缚的,但不要以为既如此,它就没有继承性,“庄骚两灵鬼”,就是他所办香的远祖,近者,他亦博采众长。他有吴梅村的“灯前儿女诗”韵缠绵婉转,有王士祯的神韵悠然,有袁枚幽默情趣,有黄景仁的感伤抑郁,有舒位、王昙的郁怒横放、幽艳雄奇,;总之,他博采古今诗家之长而"自铸伟词,,o—;·。?:*.:·,;郑珍的诗在晚期诗坛以,“生涩奥衍/真:的艺术风格而别开生面;:他的诗如“商彝周鼎”古色斑烂,亦有许多以白描取胜,象下列诗句真是匠心别具而深得美感,如:“绿荷扶夏出,·一72——嫩立如婴儿。春风欲舍去,尽日抱之吹”,又如“眉水若处女,春风吹绿裙,迎门却挽去,·碧入千花村”等皆是。·陈三立诗为梁启超评为“酜深俊微”,此类艺术风格正可补救“浅显肤廓”之弊,其佳者如“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酣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等写诗人当日忧国难之迫在眉睫的焦虑心情,极沉挚深刻。再如下面这首题为《短歌寄杨叔玖,时杨为江西巡抚令入红十字会观日俄战局》云:‘海涎千斛鼍龙语,血浴闩月迷处所。吁嗟手执观战旗,红十字全乃虱汝。天帝烧掷坤舆图,黄人白人烹一盂。跃骑腥云但自呼:而忘而国中立乎?归来、归来、好头颅1日俄交战,却在我国领土上厮杀,清廷竟宣布“中立”,真是“怪现象”。此诗很能状出当日国人悲愤交集、笑啼皆非的心情,风格亦怪奇之至。黄遵宪是近代诗坛的“卓然大家”,为梁启超推为“诗界之哥伦布”者,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我国古典诗歌从内容到语言技巧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一部《人境庐诗草》中有大量例证。他学习了汉代民歌的音节用来描写日本民间风俗作《都踊歌》:!长袖飘飘兮髻峨峨,荷荷1裙紧束兮带斜拖,荷荷1分行逐队兮舞仅馐,荷荷1往复还兮如掷梭,荷荷1回黄转绿兮同按莎,荷荷1中有人兮通微波,荷荷……写载歌载舞场面声情如见,尽态极妍。他学习古人的诗,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并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故成就甚大。问题是黄遵宪之后,似乎投有更多的人再象他那样继续去进行这方面的重大的实践和探索了。;总的来说,清诗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特色都很显著。它表明古典诗体的1日形式在清代已臻运用纯熟而巧妙的地步,它可短(·只二十字),可长(长到如黄遵宪《锡兰岛卧佛》之二千多字)、可多(多到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百多首),它可抒情、叙事,议论兼而有之,它可迅速反映现实生活。虽然,它比之唐宋诗,艺术没有那么自然浑成,但由于时代的接近,使我们读来很亲切有味。在今天,我们能否运用这种古典诗体的旧形式来很好地表现新的思想内容呢?清诗,特别是近代诗歌,会给我们可贵的启发和借鉴,这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是有益的。陆文夫作品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召开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省作协、苏州大学,苏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陆文夫作品学术讨论会于三月二日至六日在苏州召开。这次会议,在筹备和召开期间,得到了苏州市委,吴县县委和苏州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致使大会胜利召开,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圆满闭幕。;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报刊总编和编辑等共66人。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范伯群副教授作了中心发言。大家在认真探讨了陆文夫的创作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对陆文夫作品的风格及其形成也作了—定的研究,较全面、深刻地总结了经验。这次会议,对陆文夫作品的研究有了突破,取得了新的成绩。大家一致认为,象这样举办全国性的会议对乙个当代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不仅在江苏省是第一次,就是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江苏省的有关单位今后还将举办这样的学术讨论会。·;.(宗)——73—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哲学社会科学版读自居易诗札记·朱金城·.朱易安·一、《赠康叟》诗辨疑自居易《赠康叟》诗云: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这首诗除王汝弼选编的《白居易选集》选入外,一般很少有人谈及,而王注有几处颇令人费解,值得探讨和商榷。《白居易选集》在《赠康叟》诗后的“康叟”条下注云:“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以为即康洽+《唐才子传》四:‘洽,酒泉人。……工乐府诗篇,……后径天宝乱离,蓬飘江表,至大历间,年已七十余。’按大历为七六六——七七九,则至元和十五年(820)时,康洽已逾百岁。而非诗中之八十。疑辛文房《唐才子传》所记:至大历间,年已七十余’当作‘至元和间’方合。”显然,他同意王士祯“康叟即康洽”之说。考《全唐诗》有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卷一三三)、李端《赠康洽》(卷二八四)等诗。李端《赠康洽》诗云;“黄须康兄洒泉客,平生出入王侯宅。今朝醉卧又明朝,忽忆故乡头已白。……迩来七十遂无机,空是咸阳一布衣。”据《登科记考》卷十引《唐才子传》及《极玄集》,李端是大历五年的进士,其卒年不详,但《全唐诗》卷二九五卫象《伤十子端》诗云:“官卑杨执戟,年少贾长沙。”可知李端必定是壮年早逝,距离大历时不远。他的《赠康洽》诗也不会作于大历以后,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康洽年岁的可靠材料,证明大历时康洽已经七十多了,唐才子传》的所记无误。既然大历时康洽已经七十多岁,那未白居易诗中的“八十秦翁”决非康洽。王注虽已察觉王渔洋“康叟即康洽”之说年令上的差异,但未能纠正他的根本性错误。唐朝时,忠州一度改称南宾郡,南宾太守即忠州刺史。白居易诗中的“南宾太守”究竟指何人而言,王汝弼未注。从整首诗的大意上看,这句诗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乞”字作“乞求”解,“八十秦翁”与“南宾太守”当同指一人,也就是说,康叟是天宝年间的忠州刺史,另一种解释是;南宾太守为诗人自称,而“乞”字作“与”解。据《宝刻丛编》卷十九弓1《复斋碑录》云:“唐明皇《送太守康公诗》,唐明皇御制并行书,古篆额,天宝十三年二月建。”同书又云:“《唐御制御书诗刻石记》:唐南宾太守康昭远谨述,天宝十三年甲午二月七日癸酉建。”这条资料说明,天宝时确实有位姓康的做过南宾太守。但天宝末距白居易作诗年代六十余戟,如果康昭远是康叟的话,那他必须十几岁时就出任南宾太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诗中的“南宾太守”只能是白居易自己。此外,“乞”作“与。解之例在古诗文中也是常见的,如《汉书·朱买臣传》s”……用粮乏,上计吏卒更乞旬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又如杜甫《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诗:一74—“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这里“乞。都是材与。的意思,而白诗。南宾太守乞寒衣。.句中之以乞"字也正是这种用法。《赠康叟》诗是白居易借八十秦翁多年流落蜀中不归而自伤远贬的身世,全诗着重子一个口怜”字,写得委宛曲折,言浅意深,不失为上乘之作。王汝弼《白居易选集》将此诗编在元和十五年(820),但自居易长庆二年所作的《商山路有感诗序》云,JJ前年夏,予自忠州刺史除书归阙。。又同年所作《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诗也云:“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可证居易约在元和十五年初夏离开忠州,而《赠康叟》诗中有“乞寒衣”句,必作于秋季或冬季。据此,应将此诗系于元和十四年(819)冬。考陈振孙《白文公年谱》及汪立名《白香山年谱》都有“(元和十五年)冬,召为司门员外郎抄的记载,可知《白居易选集》臆测《赠康叟》诗作于元和十五年是沿袭了前人的错误。二,李都尉是谁白居易《李都尉古剑》诗云: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牛头。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不澄流。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和雠。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诗中的“李都尉",各家选注本都没有确切的解释,如王汝弼《自居易选集》注云:“李都尉古剑,或为此剑藏主为李都尉,或为铸剑时在剑身上面镌有用主之名,如出土‘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等之比。”这样注释固然不错,但李都尉究竟是谁,并未交代清楚。考《文选》江文通《杂诗三十首》中有《李都尉陵》诗,可知“李都尉。即指李陵。据《汉书。李陵传》记载;“(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武章)拜为骑都尉",六朝人习称为“李都尉”,到了唐代仍然沿袭这个称呼,如白居易《春听琶琶兼简长孙司户》诗云:“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李陵后被俘降于匈奴,所以白居易《杂感》诗又有“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句。又如白行简也有《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诗中之“都尉"十分明显地是指李陵;“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雁尽乎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据此可以断定,白居易《李都尉古剑》中之李都尉必是李陵无疑。三、送无稹赴任遁州时间小考元和十年正月,元稹自唐州从事召还,月末抵长安。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仅仅与白居易、李绅等几个至交相聚一番,便又匆匆赴通州司马任去了。离京时,自居易为他送行,别后写了一首《醉后却寄元九》,诗云:拓蒲池衬里匆匆别,沣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褪,万重离恨一时来。”自居易这首诗,只有苏仲翔《元白诗选》选入,诗后题解云,“元和十年(公元815),元稹左迁通州司马,三月三十日,与白氏别于沣水上。。考元稹有《沣西别乐天博载樊宗宪李景信两秀才侄谷三月三十日相饯送》诗,诗云:“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又自居易元和十四年春在夷陵重逢元稹时,也曾赋诗提.及当年惜别之事:翻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州。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抄白氏此诗诗题为《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沣上,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夜,遇微之予一7S呷峡中,停舟夷陵,;三宿而别,言不尽者,以诗终之,因赋七言十七韵以赠,且欲寄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可见,苏氏是有根据的。但是,元稹《酬乐天东南行一百韵》诗前的小序也谈到了他赴通州的时;间,序云:“元和十年三月二十五日,予司马通州。二十九日,与乐天于鄂东蒲池村别,各赋一绝。”顾肇仓、周汝昌《白居易诗选》附录低自居易年谱简编.》及顾学颉《白居易年谱简编》、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等都采用这一说法,把元稹赴通州之日期定为三月二十九日。这样一来,读者便遇到一个难题: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元氏离京究竟是二十九日还是三十日呢?白居易的《醉后却寄元九》诗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诗序说,分别的地点在鄂东蒲池村,而《沣西别乐天博载樊宗宪李景信两秀才侄谷三月三十日相饯》诗则云“沣西”。“邮东”即鄂县之东,“沣西”即沣水之西,初看似乎是两个地点,但据《醉后却寄元九》诗有“蒲池村里匆匆别,沣水桥边兀兀回”句,可知蒲池村在沣水桥边,两处实际上是指同一地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关内道京兆府鄂县,东北至府六十五里,沣水出县东南终南山,自发源北流至县东二十八里,北流入渭。这说明沣水在长安的西南面,自南向北流过鄢县东部入渭河。元稹元和十年离京,“取道沣鄂,折向西南,由秦至巴赴通州司马,/,(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所以必须过沣水桥。由于走的是陆路,比较方便,因此朋友们一送再送,一别再别,直至邮东,才让他“一身骑马向通州。”两诗中所涉及的分别地点并不矛盾。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分别的日期呢了仔细揣摩《醉后却寄元九》一诗,不难发现白居易描绘的是自已醉别元稹后回家时的情形:出蒲池村,过沣水桥,入长安城。据此,我们可以按路线和路程来推测送元稹的情形:元和十年三月二十九日,元稹、自居易等出长安往西,过沣水桥,行至鄂县东面的蒲池村,天色已经不早,他们在那里宿了一宵,第二天(三十日)才依依惜别。前举白居易元和十四年所作诗中有“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州”句,可证这一推测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考自居易还有《城西别元九》诗,诗云:“城西三月三十日,别友辞春两恨多。帝里却归犹寂寞,通州独去又如何?”(见《全唐诗》卷八八三补遗二)再次证明了元稹赴通州与白居易等离别的日期是三月三十日,而绝非二十九日。至于元稹所说的“二十九日”,我们认为是指相互赋诗赠别而言,而不是真正的分别日期。四、“阿连”与“阿怜”自居易酬赠弟兄诗中多次涉及“阿连”与“阿怜”,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中的《白居易世系》云:“阿连乃居易自称,故知其为诗人之乳名。”他引证了白氏三首诗:《奉送三兄o。《将归渭村先寄舍弟》、《和敏中洛下即事》。细玩白氏这三首诗的诗意,王说很难成立。《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见于《白氏长庆集》卷三二(宋绍兴本),诗云: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和前事非。咏月嘲花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大和九年;(835),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洛阳,于暮春时回故乡下部住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是作者东归前写给居住在下邦的一位从弟的。诗的前六句均为作者的自我感叹,最后两句才点明诗题:“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阿连,此处代指从弟,用谢惠连舶典故。《南史·谢方明传》云:“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加赏之,云海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一.f6一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网址: http://www.dsbczz.cn/qikandaodu/2021/0128/579.html
上一篇:新颖可喜的《封神演义故事》
下一篇:党史文献片《烽火曲江》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