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从展览谈党史与美术史双重叙事中主题性创作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个展览横跨几个时代,既是一部“党史叙事”,也是一部“美术史叙事”。这些优秀美术作品充满了思想性,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
这个展览横跨几个时代,既是一部“党史叙事”,也是一部“美术史叙事”。这些优秀美术作品充满了思想性,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画家就像建设工人一样,无私而热情,如果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社会比作新中国的摇篮阶段,那么艺术上也同样如此,那个阶段的艺术创作一反20世纪早期留欧留日的画家所引入的纯西方技法,那批作品在风格和语言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式的,不光是内容,在表现语言上,那种新颖和不成熟也透露出一种“摇篮感”,让人感到技法虽不成熟,但是诚心诚意,就跟我们的工业建设和农业建设一样,充满热情,朴素而真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相对都稳定下来了,艺术上的表现语言和想法也丰富了,受外来的影响逐渐增多,开始探讨语言问题了,思想上也不像之前那样僵化了。我们的画家一直在紧随时代,他们中有的是党员,有的是党外人士,但是这批画家们都是跟党走的,包括一些“伤痕绘画”也是在热爱党的基础上真诚地表达一些感受。上述现象显示,创作者是有思想的,能抓住社会本质并且是有责任感的,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展览上亮相的近几年美术作品,特别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创作技法上越来越成熟了,画家们在对历史有一定了解基础上,调动了多种表现语言去阐释历史。整个展览是优秀美术作品的一次大检阅,给我一种很丰富的感受,同时也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发展脉络。
在这个展览上,我看到了许多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思想内容好,艺术语言也比较有水准。例如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当我站在这张作品前的时候,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涌上心头,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就临摹过这张画,当时临摹的时候感觉李琦画的主席的脸特别写实,后来看到原作后,发现李琦还是遵循中国画的语言,有点像是浅浮雕,不像印刷品所传播出来的几乎是仿真照片,以致让人在临摹时无处下手,原作让我发现这张画一切都遵循中国画的语言,无论是笔和墨的表现,还有色彩的那种单纯的利用,它没有像油画造型体系中那种复杂和冷暖的变化,是用简单的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形象。我认为在新中国美术史上这么多的主席形象中,这张画是最形神兼备的,人物表情刻画丰富而细致,但造型语言却是极其简约,堪称神来之笔。魏紫熙的《天堑通途》这张画的山头和点苔笔墨都是传统的,它回归到中国文人画的点苔和皴法的笔墨系统中,但是画面中出现的钢架桥让人觉得这张画融合了新与旧,融合了传统的笔墨与新时代的内容,结合得很好,而在这之前,人们看到的大多现实主义的山水,让人觉得山水语言不纯粹,而之后的许多山水又走到一个仿佛纯粹的文人画状态,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又不够完美,所以这张画我印象很深。此外还有杨之光画的《一辈子第一回》也很好,早年看印刷品觉得像连环画插图,感觉很单薄很简单,好像是单线勾勒后再平涂的结果,可是当原作出现在面前时,发现画家是经过学院派素描训练的,体积和色彩都是运用了现代中国画的语言。而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这件作品不仅整体的大幅构图好,而且画中的每一个头像和人物的处理,从各个方面看都是对先前写意人物画模式的进一步推进,而不是简单的素描加笔墨,所以说周思聪是把素描功底融化在笔墨中了。这个展览上让人印象深刻的画太多了,看了展览,我自己充分认定了一点,就是好的艺术总是把内容和形式都处理得比较得当。
九八纪事(中国画) 袁武 283cm×156cm 1999年作 自藏
回到宏观的学术问题上,我认为在当代党史的主题性创作领域,尤其在表现语言上,应该保持批判性的学术眼光。从展览上可以看到,延安时期以来,主题性的创作有着光荣的传统、明确的线索和辉煌的成就,而主题性的创作在公共文化领域的社会思想传播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而且这种传播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这个展览的举办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恰恰说明了主题性创作的当下意义。当前来谈主题性创作或者与党史有关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要比当年还有意义,因为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术家把主题性创作作为唯一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模式,因为尤其是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后,画家完全被统一到一个思想模式当中,这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就是很多优秀的画家在从事重大题材的创作时,无论是表现的方法、构思的思路还是表达的内容,都具有宏大的阵容。可是到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绘画的理念包括展览模式越来越丰富,人们越来越忽视重大历史题材。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出真正的现实主义绘画其实毁在了我们这些搞现实主义绘画的画家内部这一观点。很多人存在误区,认为党史性或者社会重大事件性的绘画没有技术性,以至于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一些二三流的画家抛开了纯艺术,在画面中填上了一个所谓现实题材的内容,把一些社会的新闻性、事件性的图解认为是主题创作了,这直接导致了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性越来越弱,表现性越来越差,这支队伍中真正优秀的画家似乎越来越少,实际上主题创作的艺术性恰恰是不能忽视的,不是一个画家有热情就能画现实主义创作。这个展览中那些经过历史能留下来的好作品,首先是表现力强,艺术魅力浓,绝不是表现内容仅仅有点政治性就足够了。我认为,表现党史的主题性创作队伍,应该是一群优秀的画家,不是说画了一幅党史题材的画,就是一个好的主题创作艺术家了,我认为对重大题材创作的艺术水准和技术含量要求应该是严肃的,而且应该是有标准的。就像五六十年代从事这类创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今天能放进这个展览的、能感动我们的仍然是那些好的作品。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网址: http://www.dsbczz.cn/qikandaodu/2021/0213/592.html
上一篇:党史画卷
下一篇:年党历经的磨难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