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无我走向有我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堂课是由教与学的多面活动构成的,其间既不能因教而失落了学,也不能因学而失落了教,成功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教之“我”与学之“我”的互动映衬。就某种

一堂课是由教与学的多面活动构成的,其间既不能因教而失落了学,也不能因学而失落了教,成功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教之“我”与学之“我”的互动映衬。就某种意义而言,教是整个课堂活动的触发点,它引领着学的生成与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教”字呢?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落在备课上,只有把课备好了,才能为授课创造先决条件。想要把课备好,首先就得深入钻研教材,而就教学的现实状况看,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大致呈现出三种质态:立足教参一意阐释;凭依教参博采众说;杂合种种创意解读。这三种备课质态下,教师作为备课的主体,其对自我存在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显现出一个从“无我”到“有我”过程。

一、立足教参一意阐释。在实际教学中,教参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很微妙的,没有教参毫无疑问就会增加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可有了教参若使用不当,却又有可能导致依赖教参而丧失自我。事实上,不少教师备课时根本就没有一个自我、解读文本的过程,而只是顺着教参的思路,把文本梳理阐释一通,然后再拿到课堂上去塞给学生。这种失落自我唯他人马首是瞻的做法,活生生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久而久之,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见效甚微已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实在不浅。试想,当一个教师离开教参就不会教学时,当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给教参当传声筒时,当一个教师总是让自我在教学中缺席时,那是一件多么可悲而可怜的事啊!教参对文本的解读,只是他人提供的一个范例,对于教师解读文本来说,它是一种触发,而不是不可逾越的界圈。初学写作的人,从模拟他人的范作起步,往往小有收效;同样,初登教坛的人,在教参的指引下学着解读文本,或许不无收益。但依循教参一意阐释文本,毕竟是一种被动抑制状态下的接受式认读,千万不可长此以往,养成惰性、寄生性。只有锐意突破此种“无我”状态的备课形式,才能激活自我灵性,走向从容自如,最终提升效益。

二、凭依教参博采众说。教师如何走进文本,如何把握文本,这是备课中的一个关节点。如果单凭一己之眼光去解读文本,虽然能够避开他人思想对自己的牵制,保持个体思维的独立性,保持自我理解的原生状态,但这种独立解读文本的过程不光会加大对时间精力的消耗,同时也很难保证如此 “闭门”所造出来的“车”的合轨性,教者不可以在解读文本上犯主观随意性的错误。可见,大量阅读相关材料,以廓开视野,增加文本解读的灵活度,这是备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于漪老师上一堂课,总要经过三次备课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建立在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文献资料与教参,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基础之上的第二次备课——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我想到了,参考书上没有想到。如果我们撇开于漪老师备课中一以贯之的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执着努力不论,单就技术的层面来看,这第二步的备课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思维程式就是凭依教参,博采众说。教师备课中一方面要通过广泛涉猎相关材料,打开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又得发挥好教参这把标尺对纷纭错杂的材料的衡量取舍作用,以保证解读的不偏不倚,不会“误入歧途”。因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具有规定性,文本的内容涵盖具有一个基本面(主要包括文本的写作背景、文本的基本结构、文本的内在逻辑、作者的旨意指向等),这个基本面正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基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开这个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参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走好了凭依教参博采众说这一步,我们才能在学生面前多出几许从容自如。不然的话,正所谓见仁见智,教师在几十双相异其趣的解读眼光面前,难免会陷入被一片片鲜活的质询刺得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所以说,博览慎取是教师备课时必须下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从眼界局窄、拘于一隅的狭小天地中走出来,走向左右逢源的自适境界。不过,仅仅做到这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不够,因为教师在这里虽然付出了大量阅读旁征的心力,但归根到底仍然停留在对他人思想认识的取用上,教师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教师个人解读文本过程中的思想智识结晶并未得到呈现,教师的一己之“我”还只是隐藏在他人识见的背后,还没有能够凸显在文本解读之间,还只是处于一种收敛的“隐我”状态之下,没有能够自然而然地摆出一个“有我”的架势,也就是上升到有效备课的第三境。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网址: http://www.dsbczz.cn/qikandaodu/2021/0315/760.html



上一篇:北京的园林
下一篇:切中当代中国发展主脉搏

党史博采(理论版)投稿 | 党史博采(理论版)编辑部| 党史博采(理论版)版面费 | 党史博采(理论版)论文发表 | 党史博采(理论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党史博采(理论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