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纪念项英将军诞辰120周年】女儿回忆父亲项英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年5月是项英同志诞辰120周年。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

今年5月是项英同志诞辰120周年。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人民会永远缅怀。
1931 年,我在上海出生时,父亲项英已经到苏区去了。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去了苏区,和父亲一道投入了革命工作,于是就把我托入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当局看孤儿院经常收一些共产党人的孩子,就强行把这个孤儿院关闭了。陶行知先生只好把我转移到了他在江苏淮安创办的新安小学寄养。
陶行知先生把我交给新安小学的郭青老师时,没有告诉他我是谁的孩子,只说要好好养着。郭老师对我这个无名无姓的孩子心里没底,就问有什么特殊要求,万一有个意外怎么办。陶先生说,只要你尽了心就行了,没有人会找你麻烦。
当时我还没有名字,陶先生就给我取名苏云,说我是在江苏天空中飘来飘去的一朵云彩。那个时候,我并不叫项苏云,而被改姓张,叫张苏云。因为姓项这个姓的人很少,而项英又是共产党的知名领导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如果说是姓项的,太引人注目。我是直到皖南事变之后,才改叫项苏云的。

1938 年初,日本侵略军大举南进,江苏即将沦陷时,新安小学的校长汪达之要郭青老师带上我奔赴西安。郭青虽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但他遵照校长的嘱托,孤身带着我长途奔波到了西安,并苦苦等待着汪校长的来信,以从中得到进一步的指示。
后来,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伯伯正好来西安办事处,他与我父亲很熟悉,就亲自给我父亲项英发了一封电报,问明了项英确实有我这么个女儿。至此,组织上才正式批准,由郭青老师带着我奔赴延安。
1938 年 4 月,当时年仅 7 岁的我,由郭青老师带着,乘坐一辆从西安开出的卡车,一路颠簸着向延安驶去。一同开往延安的还有四五辆大卡车。
到了延安后,郭老师进延安抗大学习,我被送进了延安保小的前身——鲁迅小学学习。
自从我出生后,就没见过父亲项英的面。直到 1938 年秋,父亲到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已 7 岁大的我,才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并和他相处了 12 天。但我却不曾想到,这次相见,也是和父亲的诀别。

那天我正吃晚饭,郭青老师告诉我说,你爸爸来延安了,马上接你去见爸爸。我又惊奇又高兴。
一位警卫员叔叔带着我来到了延安 城 里 的 八 路 军 大 礼 堂 ,这 里 正 在举行欢迎大会。大礼堂的条件十分简陋,人们挤坐在木条板凳上,会场气氛却很热烈。
我进了会场,就到处找我爸爸。陈云伯伯看见我走过来,“苏云,你是不是在找你爸爸?”我点点头。于是他把我领到一排座位前,对朱德旁边的一个人说:“老项,你女儿来了。”又转过来告诉我,这就是你爸爸。
爸爸一把将我抱起来,让我坐在他腿上,他问我,你几岁了?叫什么名字?我就一一回答,好像也没特别激动,因为我从未见过父亲的面,更不知道如何与父亲亲昵。我们虽有着血缘关系,但毕竟从未在一起生活过。

欢迎会还没有开完,我突然流起了鼻血,爸爸一看很着急,却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坐在后面的马海德医生走了过来,拧了一条凉毛巾,敷在我的鼻子上,过了一会儿,鼻血就止住了。
散会后,爸爸要带我一起回去住,可我感觉怯生生的,推说同学都在等我,就先回学校去了。第二天放学,爸爸又来学校接我,我才跟他去了。后来的几天晚上,我就住到了爸爸那里。在延安保育院的小弟弟阿毛也被接了回来,这样我们总算和父亲在延安团聚了。马海德医生特意为我们一家在延安中央组织部门前照了一张像,照片上我戴的帽子,就是父亲来延安带给我的礼物。这张照片成了我们姐弟与父亲的惟一一张合影。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网址: http://www.dsbczz.cn/zonghexinwen/2020/0721/381.html



上一篇:陈锡联回忆两次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下一篇:毛泽东是如何消除美国对中国输出革命恐惧症的

党史博采(理论版)投稿 | 党史博采(理论版)编辑部| 党史博采(理论版)版面费 | 党史博采(理论版)论文发表 | 党史博采(理论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党史博采(理论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