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党史学习」十几道精细工序,为了那抹“一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春回大地,上海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在阳光照耀下愈发给人以风华正茂的全新之感。 会址门前,来来往往的人总要驻足观望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 100年前,这里是望志路,在树德
春回大地,上海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在阳光照耀下愈发给人以风华正茂的全新之感。
会址门前,来来往往的人总要驻足观望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
100年前,这里是望志路,在树德里这条寻常巷弄召开的中共一大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今天,建筑无声,但未曾改变的乌漆木门、砖红雕花门楣、朱红窗棂,却让红色历史的讲述多了一份“原汁原味”。
自2020年11月17日起,中共一大会址暂停对外开放,经历又一次专业而细致的保护性修缮,正以“修旧如旧”的新面貌拥抱建党百年。
经过修缮,尚未重新开放的中共一大会址。(新华社记者刘颖2021年4月5日摄)
“我们希望最大可能地接近文物建筑本来的样子,让承载中国共产党诞生光荣历史的革命文物建筑,在建党百年之际更好地讲述红色历史。”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韩晶说。
红色,应是许多人对会址的直观印象。充满“精气神”的雕花木板上,那抹“一大红”背后是十多道工序的精细功夫。
“岁月流逝,原来的红色有的淡了、有的漆面剥落。为原原本本修缮好,我们用的是中国传统工艺广漆,需要老师傅们一遍一遍、小心翼翼地手工涂刷、打磨、批嵌,才能最后呈现出大家看到的朱红色。”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中共一大会址修缮项目副经理赵为华说,广漆漆膜也较厚,能很好抵抗紫外线对木质结构的损坏。
为把百年会址修缮好,项目团队请出约20名入行几十年的老师傅。今年春节,他们大部分都没回家过年。59岁的徐正堂来自江西上饶,他自愿留在工地上过年。(新华社记者刘颖2021年2月4日摄)
在平时观众不大注意的地方,精细功夫同样贯穿。
从红色窗棂向上望去,会址屋顶的瓦当别具特色——白底上画着两个对称的黑色椭圆形,像一双“熊猫眼”。
“这样的‘熊猫眼'瓦当,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常见,但现在不管材料还是工艺都很稀罕。”赵为华说,项目团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细细寻找了许久,终于找到一批材料,再由老师傅们手工为约400片瓦当“点睛”。
拼版照片:左上为工人拆下来的旧瓦当;右上为工人用工具为瓦当“点睛”;左下为已铺好的新瓦当;右下为已铺好的新瓦当。(新华社记者刘颖2021年1月14日摄)
走进修缮现场,更多细节反映着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神圣感和责任心:
本次修缮要重新铺设地板,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前提下,施工团队对经历岁月风雨而朽坏的梁柱实施高难度的“医治手术”;
作为会址特色的清水墙经过了平色处理,使墙面显出有深有浅的天然砖质感;
本着“最小干预”原则,照明灯管被安装在木格栅与木地板凹槽的暗角处,兼顾功能与美观……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守芳华原貌,让前来瞻仰的观众尽可能地“靠近”百年前“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工人在打磨中共一大会址外立面的木质雕花板。每一寸雕花板的修复,都需要十来道工序。(新华社记者刘颖2021年1月4日摄)
“一百年了,一看到会址仿佛真的能想象当年一大召开时的情景,她就在那里,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是如何历久弥坚。”家住会址附近的上海市民钟女士说。
为更全面地讲述党诞生的历史,与中共一大会址相距约300米,太仓路127号也将“再现芳华”——那里是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与中共一大会址同步启动修缮,并将复原陈列。
位于太仓路127号的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新华社记者刘颖2021年4月5日摄)
紧邻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加紧建设,将于今年“七一”前亮相。记者了解到,新的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将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实践,展出各类展品超1000件,其中实物展品600余件。
“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是要单纯地带大家‘回顾往事',而是想让每一位到这里瞻仰的观众都能汲取初心力量,蓄力前行。”中共一大纪念馆副研究员杨宇说。
紧邻中共一大会址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加紧建设(新华社记者刘颖2021年4月5日摄)。
编辑:张洋洋
审核:杨洪彬 姚瑞红
来源:共产党员
保存图片|抖音识别官方抖音账号|chengangongan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网址: http://www.dsbczz.cn/zonghexinwen/2021/0417/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