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 · 《党史博采(理论版)》[05/29]
掌上党史丨豫韵流芳溢满馨“香”戏比天大艺德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常香玉在巩义演出,为“香玉杯”筹款 河南豫剧院一团供图 初夏时节,柳重烟深。 位于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村董沟的常香玉故居,每日都迎接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人。每一个来到这
常香玉在巩义演出,为“香玉杯”筹款 河南豫剧院一团供图
初夏时节,柳重烟深。
位于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村董沟的常香玉故居,每日都迎接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被常香玉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教育着、打动着、鼓舞着。
“戏比天大,艺无止境”,这是常香玉的人生格言,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作为百年征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她将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头,使豫剧这个乡间小戏一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第一大地方剧种,也将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永留天地人心之间。
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扶危济困公益事业,再到筹资设立“香玉杯”奖掖豫剧后人,常香玉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戏先做好人的艺德,永远馨香扑面。
最动人,是她的“戏比天大”
孟夏已至,草木葱茏。
来到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村董沟,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题写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碑刻,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从碑旁直通村里的小路沿路直上,右转再攀上一段坡,就到了常香玉故居。这里,便是常香玉出生和学戏的地方,是她艺术人生的起点。
步入其中,只见眼前的故居极为朴素,虽然长时间无人居住,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这里却依然干净整洁,四孔窑洞、平房三间,里面展示着常香玉大师生平事迹的资料和图片,及灶台、面嗡子、老箱子和柴床等老物件,每一样都有着岁月的印迹。
故居朴素,却无法掩盖常香玉辉煌的一生,正是在这里,常香玉开启了她为豫剧事业而奋斗的一生--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在巩义一个贫苦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随父学艺,10岁登台,13岁当主演。小时候学戏,父亲恨她吐字不清,嘴皮子不用劲,竟然将她的嘴抠出血。她含着血、流着泪,一字字一句句反复练习,终于练出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硬功夫。
在长期的演出中,常香玉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她打破豫剧门户之见,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地域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吸收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戏曲和曲艺的艺术精华,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发声科学、吐字清晰,唱腔韵味酣畅、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大方、刚健清新为主要特点的常派艺术。
她始终将火热的心与观众紧紧相连,为了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常香玉坚持“戏随时代走,艺随精神长”。她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拷红》《白蛇传》《大祭桩》《花木兰》《破洪州》……这些传统剧目的改编,使历史与时代产生强烈的共鸣,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这些现代戏的探索,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常派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从艺70多年来,常香玉创作演出的剧目达上百部,演出的场次不计其数,其中,《花木兰》最为风靡艺坛,家喻户晓。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都曾观看过常香玉的演出。
“常老师生前经常教导我们,‘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唱好戏最大,戏比天大'。”谈到恩师对戏的痴迷,常香玉学生、香玉剧社“玉”字辈学员韩玉生感佩不已,“常老师这一辈子真是和戏摽上了劲儿,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豫剧事业。即使是缠绵病榻,她常常担心的还是豫剧将来的传承发展问题。”
只要是为人民而演,哪怕是病入膏肓,她都要拖着病躯赶来。“2003年12月的一天,身患重病的常香玉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运工地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民工的演出,她不顾身体虚弱与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在小女儿常如玉的搀扶下登上舞台,清唱了一段《柳河湾》。”韩玉生哽咽地说,这场戏,成为她一生舞台生涯的绝唱。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永远离开了她挚爱的豫剧事业。她用一生的时光,践行着“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使豫剧这个乡间小戏一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第一大地方剧种,不仅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网址: http://www.dsbczz.cn/zonghexinwen/2021/0708/1586.html